網站首頁 | 網站地圖

首頁 > 地方要聞 > 典型經驗 > 正文

矛盾不出村的“響潭實踐”

——安徽省祁門縣塔坊鎮響潭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情況調查

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,也是鄉村振興的基礎。安徽省祁門縣塔坊鎮響潭村地處閶江河畔,距縣城15公里,轄5個村民組462戶1506人。響潭村堅持和完善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鍛造黨建“主心骨”、織密干群連心網、引領文明新風尚,實現了17年無越級上訪事件、無民轉刑案件、無矛盾糾紛上交,先后獲省級文明村鎮、“五個好”村黨組織標兵等榮譽。在當前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,我們組織市縣聯合調研組赴響潭村進行了3天蹲點調研,先后召開座談會4場、走訪32戶交流77人次,深度透視響潭矛盾不出村的內在機理。

一、強班子帶隊伍,鍛造基層治理“主心骨”

“好班長”帶出“好班子”。辦好農村的事,要靠好的帶頭人,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。2005年,有近20年村文書經歷的朱利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,他迅速從班子不團結的癥結入手,找原因、定措施、抓長效,以身作則、引領示范,黨支部的組織力逐漸強了起來;2018年,早期在外經商的村委會主任王進財,接過村黨支部書記的接力棒,繼續帶領村干部苦干實干、奮勇爭先。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與努力,厚積而薄發,響潭村連續6年目標考核位居全鎮第一,市級百個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點等稱號接踵而至。

“帶頭上”帶動“一起干”。村看村,戶看戶,群眾看干部。響潭村著力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推動全體黨員承諾上墻,參與矛盾排查、糾紛調解等工作,每每遇到難啃的骨頭,往往是黨員帶頭上。村民對黨員干部能沖鋒在前很是信服,逐漸由“圍觀點贊”變成了“動手一起干”。2019年,洪村組開展環境整治,要拆除230余間豬欄棚廁,王進財看村民們不愿意,立馬自己動手,第一個拆除了也在其中的岳母家棚子,其他黨員、村民代表也緊隨其后主動拆除,局面很快就打開了。王進財說,“當時拆棚子不到半天工夫,卻換來半年時間岳母沒讓我端杯(上桌吃飯),當然打心里還是覺得值。”

“訪民情”推動“解民憂”。調解矛盾糾紛,要打開百姓心結,就要先走進群眾心坎。響潭村建立村干部常態化走訪機制,開展“夜學政策、夜訪民情、夜議難題”,到群眾意見集中、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,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和潛在矛盾。響潭組百果園項目需流轉土地30畝、涉及36戶,一開始村民各有“小九九”,村干部逐戶夜訪,對村民提出的土地補償、分紅、果樹維護等問題進行梳理,制定解決方案,又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,最終項目成功落地,并且沒有產生一起矛盾糾紛。

二、建機制匯民智,激活鄉村善治“新動能”

矛盾糾紛網格化解。“有事兒就找網格員”這句口頭禪,是村民對網格服務的認可與信賴。響潭村每名支委聯系10名左右黨員,每名黨員(網格員)根據地緣、親緣、業緣相近原則,聯系15—20戶群眾,形成工作觸角延伸到戶、到人的“一張網”。網格員得空就東家走走、西家坐坐,聽聽村民的鬧心事,隨時調解處理矛盾糾紛。朱溪組鄰里間因山場界址發生糾紛,網格員老支書朱利強了解后,立即牽頭,邀約雙方將矛盾就地化解。多年來,響潭村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化解的成功率達85%以上,許多問題根本鬧不出“網格”。

和事佬專解百家結。調解靠公道,“裁判”很重要。村民們有矛盾喜歡找村干部“評個理兒”,村里就選出一批有威望、熱心腸的老黨員作為調解員,并將“塔坊好人”、鄉賢等請出來擔任“和事佬”,設立“和事佬”工作站。尤其是挖掘傳統文化善治因子,推行“作退一步想”理念,引導村民各退一步,努力求解“最大公約數”,避免矛盾激化。行醫20余載的村醫吳勇彪,愛在看病的過程中拉拉家常、解解心結,村衛生室也自然就成了“民間法庭”,這些年有不少的“冤家”在這里握手言和。

共商共議家長里短。發展基層民主,是實現鄉村善治的活力源泉。響潭村秉持有事好商量、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,制定“響潭版”“村務公開制度”“村民自治章程”,設立“農民議事廳”“戶主會”“板凳會”等,讓村民在家門口、田地間你一言我一語,七嘴八舌中就達成了共識。同時,村里分期分批邀請村民代表參加每周二例會,對涉及村級公共事務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,都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,村務公開透明了,村民主人翁意識也強了,“村里事”“鄰里事”變成了“家家事”,矛盾糾紛仿佛成了“家丑”不可外揚。

三、抓產業惠民生,奏響基層治理“幸福曲”

信用賦能,和諧發展筑心。近年來,響潭村以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為抓手,發揮信用正面激勵作用,廣泛開展信用建檔評級和信用積分機制,在賦能產業發展的同時,引導村民自覺營造濃厚的誠信氛圍。全村評定信用戶320戶,授信875萬元、用信328萬元,利用金融活水打造“四季鮮甜、和美響潭”品牌,發展特色種養、文旅融合等業態,擦亮了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、市百佳攝影點的金字招牌,推動了信息變信用、信用變資源、資源促發展。村民們說,“現在信用值錢了,大家忙產業發展都忙不過來,也沒精力吵架。”

傾情服務,件件實事暖民心。加強和改進基層治理,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。響潭村“兩委”成員圍繞老百姓最關心的生活、收入、健康等切身利益問題,從身邊小事做起,定期走訪組內的脫貧戶、困難群眾、孤寡老人及留守家庭等,幫助解決實際困難。村里為行動不便的胡國香提供輪椅、為百歲老人方西祜提供拐杖、免費為全村278名60歲以上村民繳納意外保險……樁樁件件如春風般吹暖了村民的心。

扮靚村莊,文明鄉風潤人心。鄉村不僅要塑形,更要鑄魂。響潭村結合全市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“五微”行動,建成響潭大橋解決雨天出行難問題,開展洪村組、日光組風貌整治,全村通組入戶道路硬化、自來水入戶和照明路燈達到100%,環境好了,村民的心氣就順了。村里又繪制孝、德、明、節、廉文化墻,修訂“響潭民約”,在全縣率先建立“一約四會”,推選德高望重、熱心公益的鄉賢作為成員,開展文明家庭、“好婆婆”“好兒媳”等評選活動,引導群眾“向好”“比美”,崇德向善、謙和禮讓悄然成風。

鄉村治,百姓安,國家穩。著力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,事關鄉村社會和諧穩定,也事關鄉村振興戰略大局。緊扣時代脈搏的“響潭實踐”,是黃山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典型代表。鄉村大地上的“民間”探索,如同點點星辰匯聚起和美鄉村的璀璨星海,全市98.72%矛盾糾紛化解在鄉鎮(街道)以下,38個鄉鎮(街道)無到市以上走訪。響潭村所在的祁門縣2022年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和全省、全市信訪工作優秀縣。“響潭實踐”為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與啟示。

啟示一:要著眼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,建強班子隊伍,引領群眾組織起來、人心凝聚起來。響潭村把對事業高度負責、對基層情感熾熱的人選出來,村“兩委”干部把村民當親人,有事沖在前、有虧自己吃,逐步成了群眾的貼心人。這啟示我們,要不斷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,構筑好基層社會治理“橋頭堡”。一方面,要持續鍛造“頭雁”隊伍,以更有力的組織化方式推動各路人才“上山下鄉”,積極培養黨性修養好、領導發展及服務群眾能力強的人成黨員、進班子、當書記,全面提升他們的治理能力和專業化水平,以人的發展促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更好發展。另一方面,推深做實黨建帶群建,黨組織“掌舵”,自治組織“擂鼓”,各類社會組織“劃船”,凝聚各方力量有效參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。

啟示二:要堅持和完善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創新基層治理抓手載體,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。響潭村在實踐中不斷深化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,創新治理載體,通過“駐村夜訪”“塔坊和事佬”等方式,逐步推動鄉村善治。這啟示我們,要綜合運用傳統治理資源和現代治理手段,推動基層治理方式現代化轉型,促進鄉村良序善治。比如,推廣“駐村夜訪”“退一步想”等方式與理念,強化矛盾糾紛動態排查,及時解決基層群眾的操心事、煩心事、揪心事;推動網格化服務管理全覆蓋,因地制宜應用積分制、清單制等方式,逐步構建鄉村數字治理平臺,推動治理智能化和服務精細化;充分發揮自治章程等作用,豐富基層民主協商的實現形式,讓群眾自己“說事、議事、主事”,促進“處事、息事、成事”。

啟示三:要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,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基層治理,涵養崇德向善的鄉村新風尚。響潭村堅持以德服人、以文化人,一以貫之弘揚新風正氣,聚集基層治理正能量。這啟示我們,要通過構建長效機制,提升村民文明素養,以精神富足激發鄉村“善治”內生動力。比如,全面推進“黨建+信用”工作,完善農村信用治理環境,加強信用數據收集處理、數字賦能,建立信用積分嘉許等機制,營造守信事事受益、失信處處受限的良好氛圍;將精神文明建設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,增加更多具有農耕農趣農味、充滿正能量、形式多樣接地氣、深受農民歡迎的文化產品供給,有效發揮村規民約、家教家風作用,引領群眾向上向善。

啟示四: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,推動產業發展與基層治理互促共進,走出一條群眾有感的融合發展之路。近年來響潭村逐步探索以文旅、特色種養等引導群眾投身產業發展,力求基層社會治理在農民共同富裕中水到渠成。當然,響潭村的強村富民之路依然漫長,發展不強、產業不興仍然是困擾廣大鄉村的普遍難題。我們認為,一方面要發展產業“做大蛋糕”,開發農業多種功能,挖掘鄉村多元價值,比如推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、強村公司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“三駕馬車”齊驅并進,引導各地選準最適宜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。另一方面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“分好蛋糕”,充分發揮農村經濟組織兜底保障等作用,在股份分紅、利潤返還、風險共擔方面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,進一步把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,讓農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紅利,不斷增強共同體意識,主動凝聚在黨組織周圍,鞏固鄉村基層治理的社會基礎。(黃組軒)

[責任編輯:李金芳]
亚拍一区 在线视频系列,久久精品国按摩产99国产精品,日本com视频,欧美一级欧洲一级a